该经济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。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、低排放、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,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。它通过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、产业转型、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,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,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。
低碳经济,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,通过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、产业转型、新能 源开发等多种手段,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达到经济 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。
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将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,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相结合,实现能源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。能源转型与节能减排:低碳经济要求实现能源转型,即从传统高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。同时,通过节约能源、减少碳排放等措施来降低碳排放,减少对环境的污染。
低碳经济以低能源消耗、低排放、低污染为基石,其本质是提升能源效率和构建清洁能源结构,关键是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。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涵盖生产模式、生活方式、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变革。
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、低污染、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,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。低碳经济属于经济范畴,但本质上讲,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问题,其次才是一个经济问题,最终应归属为政治问题。
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,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,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;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,提高能源利用效益,发展新兴工业,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。
1、国内则面临工业化、信息化等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构调整和不均衡问题。 指导思想与目标: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平稳增长、结构优化、民生改善、节能减排和改革开放深化等。通过这些措施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。
2、对于上海,“十二五”时期是关键转型期,海洋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更高要求。首先,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机遇,要利用建设“四个中心”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,优化海洋产业结构,提升内在质量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。
3、我国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八个重点内容 一是通过扩大内需,特别是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,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;二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,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,优化经济结构;三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,调整优化城乡结构;四是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,发挥地区比较优势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
4、我国“十二五”节能减排目标是: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.18亿亩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%,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53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.4%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%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%。
5、初步测算,“十二五”时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约23660亿元,可形成节能能力3亿吨标准煤,新增化学需氧量、二氧化硫、氨氮、氮氧化物削减能力分别为420万吨、277万吨、40万吨、358万吨(见表4)。
6、法律分析:目的: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,即到2015年,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%;单位GDP能耗下降16%;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,从3%到14%;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%的目标。
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,加强对施工策划、施工准备、材料采购、现场施工、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。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,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,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。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,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。
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、转化和推广全过程指导,及国家技术产业政策在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施情况的监督,建立健全覆盖“两个过程”的省级政策和制度体系。建筑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研发、建筑节能技术路径研究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等重大课题取得重要突破,绿色建筑技术在“两型”社会示范区内广泛应用。
管理制度的绿色施工提升施工组织设计的绿色施工化提升,至少在好、快、省、安全的基础上增加节水、节地、环保、再生的内容,增加相应技术、相应措施、相应设备的选用。施工组织设计的总目录要增加章节,各分项要有绿色的措施。
1、电子监控制动技术。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将制动距离缩短50%。这种智能型制动装置能够在驾驶员紧急制动的一瞬间得到信息,协助人工加大制动力量,甚至在驾驶员由于慌乱而松开制动踏板时,该装置仍能继续制动。防滑系统。
2、汽车节能减排主要在动力系统,其新技术分为两类,一类是传统内燃机技术的改进,一类是时下热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。传统内燃机,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,其能量利用率只有30%左右,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。
3、目前国家财政扶持节能减排,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,并且已成为新一轮汽车促销的亮点。随着油价不断攀升,能源与环保问题日益突出,新能源汽车无疑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。因此,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然是未来的稀缺人才。
4、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,可当我们还在为研制主发动机而雀跃、为造自动变速箱而烦心时,世界汽车技术已经越过内燃机的门槛,迈向节能低碳的新领域。中国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,似乎再次被抛在了“排气尾喉”之后。